一、作者信息
姓名:王嘉慧、杜欣蕾
院校:东南大学
院系专业:建筑学院建筑学
二、指导老师信息
姓名:童明
在校职务:教授
三、作品社媒链接
四、作品信息
1.工作流:AutoCAD、SketchUp、Illustrator、D5渲染器、Photoshop
2.作品名:阡陌纵横,邻里相通 – 以路径串联的蓁巷生活圈激活体系
3.设计理念及思路:
通过对场地内沿线活力点的激活,吸引行人在步行环线上聚集、游览,给愿意闲逛、需要散步的人们提供一条有趣的、安全的穿越路径,打造一个可以不被鸣笛声打扰,感受街区内商业、居住、文化相辅相成的街区面貌。通过设计中路径的串联,全面激活街区内各处公共空间的活力,打造一个居民友好、师生便捷、游客有兴趣的“慢行+”绿色文化宜居街区。
设计手法:
场地中,以东南大学、梅庵书院、南京图书馆、成贤街为中心的文化圈,以蓁巷社区内存在的居民区为中心的生活圈,以进香河农贸菜场、红庙街区为中心的商业圈以及珍珠河沿河景观带是我们在蓁巷街区寻找到的现有资源。
为了达成场地内资源的共享、共用,激活街区内部的功能空间的活力,我们设计了一条步行环线串联街区的内部功能,形成了“三圈”合一,“一带”串联的步行漫游体系。
在交通上,我们通过改变双行为单行等措施梳理内部交通,用机动车单行线串联整个街区,同时在街区东、西、南、北四个出入口提供机动车、非机动车停车空间,减轻内部机动车、非机动车侵占道路的现状,鼓励游客停车步行进入街区。
在空间上,我们选择打开东大校医院、南京市图书馆以及梅庵书院,释放内部使用效率低下的公共空间,重新赋能,归还街区居民。与此同时,我们开放街角空间,扩大入口,设计街角公园与外界连接,让街区的进出更加便捷、安全。
在功能上,我们重新开放原有的公共设施,更新目前使用效率不高的公共设施,赋予新能,在商业街区进行立面更新,将必需商业例如修理、中介等转移到街区内部的门面中,将街区中对外开放的商业街区全部提供给咖啡、奶茶等饮品以及饮食等。同时通过步行环线激活进香河农贸菜场周边的底层商业,将场地内原有聚集在蓁巷、将军巷、老虎桥的游客分流,减轻交通压力。
选点说明及节点介绍:
我们在街区中选择了三个重要节点。
节点一:
节点一位于双井巷与成贤街的交界处,是场地内生活圈和文化圈的交汇处,紧邻地铁口,是外部游客来到街区的重要入口,是街区的门面。然而目前,文德里桥的人车混行以及双井巷的路边停车导致此处混乱拥挤,珍珠河景观带也完全与街区隔离。
由于双井巷街道狭窄,但是停车功能又是场地入口不可缺失的,目前双井巷两侧墙体高大,步行在中间压迫感很强,且街区与进香河景观带连接性不强,因此,我们选择利用“多重地面”的方式解决现有的问题。我们在节点一架起景观桥,打开南京市图书馆,联通双井巷、地铁口、图书馆以及进香河景观带,并将景观带的游客引入街区的步行环线,增强街区的吸引力的同时,景观桥也为附近的居民、师生以及在南京社会主义学院的工作者提供了休憩、运动的空间。既不影响交通,又可以提升步行体验,联通了文化圈与生活圈,引入了进香河景观带,让双井巷重新焕发活力。
节点二:
节点二位于场地西侧的进香河农贸菜场,是场地的生活圈和商业圈的交接处。目前进香河农贸菜场业态单一,只售卖生鲜,对师生和游客的吸引力不足。同时相邻的小巷繁忙喧嚣,紧邻卫巷直通丹凤街,是街区居民的主要入口,但是现状不够有序,导致繁忙热闹的商业分为影响到了居民日常生活的居住体验。
因此我们选择对进香河农贸菜场的业态进行更新,增添熟食、甜品等业态,为游客和师生提供一个可以放松吃饭休息的聚集区。同时扩大面向卫巷的入口,在进香河农贸菜场以及对面小区中间联通平台,解决由于商业的存在而缺少小区公共活动空间的两侧居民区。同时也让商业区与步行环线进行联通。
节点三:
节点三位于场地北侧与东南大学南门相对的场地入口处,是居民、师生、游客三种人群的主要入口之一,目前入口周边功能拥挤,标高混乱,路边停车众多,导致街区入口堵塞情况严重,进出街区体验感差,对商业圈和文化圈的连通性聊胜于无。
因此我们选择对街角空间进行扩大,同时改变目前商业街门前陡峭台阶侵占步行道路的现状,并将其连入步行环线,并开放梅庵书院以及沙塘园食堂,联通蓁巷与成贤街,激发应有的文气,改变拥堵的现状。
4.所选场地的具体位置: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新街口街道蓁巷社区。
5.场地分析:
蓁巷生活圈位于南京市玄武区新街口街道,北及四牌楼、南至珠江路、西达进香河、东临珍珠河。场地东北边包含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鸡鸣寺、国子监遗址等文化地标以及玄武湖、紫金山、珍珠河等自然景观气质文雅安静。北侧东南大学的存在,使得整个街区经常有师生到访,与周边其他居民区相比,蓁巷社区更加有文气以及浓厚的历史底蕴。西南侧的丹凤街街区、北门桥街区以及红庙热闹繁忙,进香河农贸菜场更是能够让我们感受到南京市民的日常生活,城市的喧嚣与活力扑面而来,市井气满满。
场地存在问题:
在交通上,场地内道路狭窄且人行道被侵占,导致人行、非机动车和机动车混行,人行路不连续,路边非机动车、机动车违规停车,导致步行体验较差。场地内停车空间不足,违停情况时常发生,居民进出困难。场地内小区、企业单位众多,围墙高耸,高墙大院的现状让处于围墙之间的步行道路压抑紧迫,让路过的行人不愿停留。总的来说,整个场地缺乏步行关怀。
在空间上,场地内公共空间紧缺,现有的公共空间却不能得到有效的利用,大多数都处于闲置、荒废的状态。大面积的绿地都被困在围墙内侧,只对部分人群开放。大多数小区缺乏公共空间,居民只能在路边集聚闲聊,危险系数高。街角空间开放性不足,街区入口吸引力低。整个场地的空间秩序缺失。
在功能上,场地内的公共设施利用状态不佳,南京市图书馆、梅庵书院以及老年人社区服务中心等开放性严重不足,使用率不高。同时,街区内业态结构排布不合理,修理、门窗制作等生活必须业态放在了街区的入口处,观感较差。街区立面混乱,修理等业态侵占门前空间修理的情况大大限制了场地内其他业态的发展。场地的业态发展停滞不前。
五、作品展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