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者信息
姓名:武长乐、薛嘉玮
院校: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院系专业:建筑学院建筑学
二、指导老师信息
姓名:吴迪、吴涵儒
在校职务:副教授、讲师
三、作品社媒链接
四、作品信息
1.工作流:AutoCAD、Illustrator、SketchUp、D5渲染器、PhotoShop、InDesign
2.作品名:桥·院 – 同一原型的结构转译
3.设计理念及思路:
结构选型:
课程前期案例解析阶段时,我们选择了大舍建筑柳亦春老师的大谷仓。该案例的亮点在于其使用了桁架结构屋顶、混凝土墙及双排细杆形成了独特的张弦结构大跨空间。长条形建筑内部长边无柱,空间轻盈通透。双坡屋顶则开有鱼腹形玻璃天窗,形成了独具中式禅意的精神空间。由此我们便萌发了对大跨空间的不同结构体系的思考与探索。
课程中期运用手工模型推敲桁架、悬索、拱、反拱等不同结构选型。最终基于基地北侧特色建筑白灰窑,提取其中的“拱”元素,并选用金属拱作为部分加建建筑的结构原型,形成长条状单向大跨空间。建筑内L形空间及拱桥空间均选用拱形张弦梁结构,使得景观面无柱,建筑整体更加通透,视线畅通无阻。
原有建筑更新改造:
建筑采用合院式形体布局,保留了部分宅基地内西侧原有建双坡屋顶筑并进行旧房改造,保留其桁架屋顶结构并进行加固。其余三面用新建筑进行围合形成内院,同时最大限度延展基地西北侧最佳景观面,开拓景观视野。场地整体呈现南高北低的现状,我们引入了“桥”的设计原型。“桥”上空间设计为茶饮空间,保留基地最佳景观面,开拓景观视野,“桥”下空间设计成景观楼梯解决场地高差问题。入口处增设室外观景平台,并延伸至建筑屋顶,形成U形屋顶观景流线,游客可以在屋顶观赏整个栗峪口村的风景。
功能划分:
建筑功能简单,流线清晰。入口布置在基地东南角,与村内道路相接,方便游客进入。沿入口进入,东侧为双侧展厅。北侧最佳景观面为核心精神空间,功能为咖啡休闲;西侧保留原有建筑,为娱乐阅读区。
4.所选场地的具体位置: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栗峪口村。
5.场地分析:
地理位置:
基地所在的栗峪口村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石井镇,其北边紧靠关中环线且村庄内交通四通八达。同时,栗峪口村致力于乡村振兴发展。其依托秦岭北麓自然环境与历史文化资源,坚持“生态+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理念,全面盘活乡村文化、闲置宅基地、废旧厂房等资源,引进企业及“乡创客”人才,发展乡村休闲旅游。
周边环境:
基地选址为栗峪口村东南角一处荒废民宅,宅院内有东西两侧各一排双坡屋顶房屋,北侧直面秦岭,景观开阔,同时临近特色建筑白灰窑。此次设计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对场地内原有老旧建筑进行改造,并使得新老建筑与新老结构相得益彰。同时合理布置功能,充分吸引游客,推动该村乡村振兴。
五、作品展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