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中有自然

一、作者信息

姓名:刘佳怡

院校:河南工业大学

院系专业:土木工程(建筑)学院

二、指导老师信息

姓名:杨璐

在校职务:讲师

三、作品社媒链接

点击查看完整作品

四、作品信息

1.工作流:Rhino、Adobe Photoshop、D5渲染器。

2.作品名:此中有自然

3.设计理念及思路:  

本设计位于河南省郑州市河南工业大学嵩山路校区,旨在对原明德书院图书馆进行改扩建,以解决现有建筑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提升其功能性、舒适性和美学价值。原有的图书馆建筑经过多年使用,面临空间局促、功能布局不合理、自然采光不足等多方面的挑战,亟需进行更新与改造。此次设计在保留原有三层主体建筑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空间重构和设施扩展,旨在满足现代学习和阅读的需求,同时保留图书馆的历史与文化底蕴。

首先,设计充分考虑到基地所在的优美自然环境,南面毗邻金水河,周围绿树成荫,生态环境得天独厚。这一独特的地理优势为设计提供了无限灵感,设计团队决定以“引入自然”的理念作为设计的核心出发点,力求将建筑与自然环境紧密结合。通过精心的空间布局和景观设计,设计不仅希望让建筑本身成为自然的一部分,更希望通过自然元素的引入,创造一个舒适、开放且富有灵感的学习与阅读环境。

在具体设计中,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贯穿始终。首先,利用金水河的良好视野,建筑的外立面通过大面积玻璃幕墙与窗户的设置,将自然光引入室内,充分发挥自然采光的优势。开放的窗景让室内空间与外部景观形成无缝连接,读者可以一边沉浸于书籍的世界,一边享受窗外河流和绿意的美丽景色。此外,建筑设计还特别考虑了空气流通的问题,采用自然通风系统,配合风道与窗户的位置设计,使得整个建筑内始终保持新鲜的空气和宜人的温度。

与此同时,设计师还特别注重植物元素的运用。在建筑的内外部空间,通过设立室内绿化、屋顶花园以及庭院等形式,将植物巧妙引入。室内的绿植不仅提升了空间的美感,也起到了净化空气、调节湿度和温度的作用。在各个功能区域,尤其是自习室和阅读区,设计者通过合理的绿植布局和开敞的空间,营造出一种亲近自然的氛围,让读者在学习和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大自然的宁静与舒适。

在满足基本功能需求的基础上,设计还特别关注空间的舒适性与灵活性。考虑到图书馆作为知识传播和学习交流的场所,其空间布局需要更加开放、灵活,以适应不同的使用需求。设计通过大开间的布局、可调节的隔断以及多功能空间的设置,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灵活的学习与研究空间。宽敞的阅览室和自习区,不仅为个人学习提供了安静舒适的环境,也为小组讨论和学术交流提供了便捷的场所。不同功能区域的合理划分,使得图书馆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不同的使用群体,提高空间的使用效率。

此外,设计还特别重视建筑材料的选择和细节处理。通过使用环保、可持续的建筑材料,不仅降低了建筑的碳足迹,还提升了空间的整体品质。墙面和地面的选材上,设计尽量选择自然质感的材料,如木材、石材等,创造出温暖、自然的氛围。在细节上,设计师注重人与空间的互动,采取人性化设计,如无障碍通道、舒适的座椅配置、充足的电源接口等,力求让每一位读者在图书馆内都能享受舒适和便捷。

总的来说,本设计通过引入自然元素、注重空间功能与灵活性的结合,以及细致入微的设计,力求为使用者提供一个既实用又富有美感的学习空间。它不仅满足了现代图书馆对功能和舒适性的要求,还通过创新的设计理念,为师生创造了一个能够激发思维、享受知识的理想环境。设计希望通过这种自然与建筑的和谐融合,提升用户的整体感官体验,让图书馆成为一个真正的文化和精神栖息地,成为学术交流、思维碰撞和灵感激发的源泉。

4.场地的具体位置:河南省郑州市河南工业大学嵩山路校区

5.场地分析:本设计位于河南省郑州市河南工业大学嵩山路校区,周边环境丰富,北侧紧邻实验楼,南面是金水河,西侧则是教学楼群。西边靠近明德书院,人流量较大,因此被规划为主入口;南侧靠近学校南门,交通便捷,适合作为次入口。基地北侧有一片小花园,景色宜人,是自然景观的宝贵资源,设计中特别保留了这一空间,作为方案的亮点之一,旨在通过绿意盎然的景观提升整体设计的品质与氛围。同时,这一布局充分考虑到交通流线与功能需求的合理性,为使用者提供便捷且舒适的进出体验。

五、作品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