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者信息
姓名:夏洁立、赵曦雅
院校:天津大学
院系专业:建筑学院建筑学专业
二、指导老师信息
姓名:汪丽君
在校职务:建筑系主任
三、作品社媒链接
四、作品信息
1.工作流:AutoCAD、Rhino、SketchUp、Photoshop、InDesign、D5渲染器、Lumion、Procreate
2.作品名:Children’s Ideal Country – 儿童理想国
3.设计理念及思路:
该建筑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四季青片区,是为不同贫富阶级背景下青少年儿童设计的公共活动建筑,旨在衔接两个贫富差异较大的社区。通过这一建筑的建成,促进两个看似割裂的区域的交融,从儿童入手,设计针对儿童的建筑空间,促进两个区域的文化交流。利用灵活包容的曲线空间创造开放交流的场所,再向其中置入中庭,创造非正式空间,用于沟通交流,创造特殊活动,比如交换集市,整个建筑呈现斜坡,吸引人群,大片绿地还给城市,同时创造屋顶菜园,迎合四季青片区的历史背景,让儿童在劳动中成长。创造属于两边不同贫富阶级青少年儿童的共同记忆,建立属于儿童的“理想国”。
4.所选场地的具体位置:北京市海淀区四季青西平庄。
5.场地分析:
特殊的地理区位衔接两个片区,富人别墅区与棚户区的对立,贫富阶级的差异,建筑形态的差异,社区资源的不平衡是这一片区的主要问题。建筑个体之间冲突加剧,城市中公共空间的缺失,使得城市整体性被破坏。
贫富阶级差异:外地打工人群,收入较低,居住在高密度老楼;北京本地人,收入较高,居住在别墅区。
建筑形态差异:外地打工群体居住老旧自建房,居住密度极高,设施老旧不齐全,缺少公共区域,生活品质不高;富人群体住在别墅区,配套设施齐全,游乐设施完善。
社会资源差异:片区附近仅有两所公立学校,且距离西平庄距离较远。其余均为私立学校或国际双语学校,学费一般为10-20万。
片区内幼儿园设施并不完善,仅能支撑学习。连应有的室外活动空间都没有。别墅区人群在其所居住的社区内就已存在大量的娱乐活动空间,而老旧自建房区域内几乎没有娱乐设施。在两个社区外存在部分公共建筑以及活动场所。例如:文创基地,美术馆等,主要服务对象为高收入人群。低收入群体并没有很完善的活动区域。两个区域间缺少交流沟通场所。
设计细节:
五、作品展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