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开过来 – 清华园车站开放空间设计

一、作者信息

姓名:张亿

院校:北京林业大学

院系专业:园林学院风景园林

二、指导老师信息

姓名:刘志成、王博娅

在校职务:教授、教师

三、作品社媒链接

点击查看完整作品

四、作品信息

1.工作流:AutoCAD、SketchUp、D5渲染器、Photoshop

2.作品名:火车开过来 – 清华园车站开放空间设计

3.设计理念及思路:

设计旨在通过一条历史线连接多个记忆场,在满足社区公园基本功能的同时通过线性叙事手法唤起那段被尘封的记忆。

通过现场实地调研,我发现目前场地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周边老年人老年人缺乏公共活动空间,只能在华清嘉园小区的地下车库顶棚打牌;儿童活动区与健身器材位于园外路边,车来车往安全系数低且与园地产生明显的割裂感;公园附近居民区环境杂乱与公园衔接较差;园内景观小品较少,不能很好地体现铁路文化,且互动性功能性趣味性都有所欠缺;核心景观节点并不突出,火车站老站房前景观效果一般,没有太大吸引力,此外园内目前实际可活动空间不足,且南侧为断头路,园内游览流线单调。

清华园火车站作为历史上的精神文化地标本应有较高的知名度,但是目前了解并前来参观的游客寥寥无几,该场地目前主要使用人群是周边小区的老人小孩,但经过采访对遗址公园现状也大都不太满意。

基于以上情况,从功能上,我想将现有场地转变为集文化,生态,社交,游憩,社区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全年龄共享的社区公共开放空间。

空间结构上,打通断头路,使流畅的流线贯通全园,主轴为南北向连通两条主路,次轴为东西向连通主路与居民区,通过多轴体系连接全园节点;

基于生态层面我设置了一处下沉式线形雨水花园,并于靠近成府路的一侧入口处设置桌椅供老年人打牌,解决老年人地下车库顶棚打牌的痛点。通过雨水花园实现地表径流的净化,储存,最终使雨水于景观水池处得到再利用。两侧挡土墙使用耐候钢板并沿线性空间序列设置火车站历史文化和景观生态教育景墙,构建集生态,教育,文化,服务功能于一体的公共记忆空间。

主题概念上,设计以追溯,复现,乘启,新生四个空间序列实现自北向南从回望历史到走向未来的线性叙事;沿着这条历史线,布置了铁路雨水花园,林下火车站,儿童活动区,火车站遗址核心景观区,老年人活动区,阳光草坪,智能互动设施火车咖啡馆等一系列节点。

叙事线索我通过过去的“声音”入手,很多清华人和周边居民是听着‘火车就要开过来了’的声音度过大学时光的,虽然总抱怨五道口的铁路道口交通堵塞,但清华师生对这条紧邻校园东侧的铁路线是有感情的:白天听着“火车就要开过来了”的声音上课做实验;晚上23点56分听到最后一趟列车驶过铁轨的声音,紫荆公寓的同学们就知道该睡觉了。因此全园多处设置景观火车警示灯,等上的喇叭会播放火车汽笛声以及旧时“火车就要开过来了”的语音,将人们带回往日的那段时光。

植物配植方面,沿用场地原有以栾树为主的种植策略,增加水杉丰富林冠线层次,使用侧柏围合场地划定公园边界。景观水池边界种植再立花,净化水质同时也削弱了铺装交界处的硬质感呈现良好的视觉效果。雨水花园处采用多种观赏草和香花植物增加野趣的同时实现净化水体的基本功能。通过榆叶梅强化核心景观节点,在火车站遗址附近大量配植榆叶梅使得此处气氛达到全园最高潮。

我对核心景观节点——清华园火车站站房遗址进行了再设计。站房旁设置三处水池,原先被拆除的北侧两开间处下挖形成相连的两个水槽,四周景观水缓缓流入,象征消失的旧站房在水中的倒影。站台前的水池中埋置一条铁轨。水池设有雾喷,每天于特定时间喷出雾气模拟火车蒸汽的意象。在夜间,水中铁轨下的灯光照亮铁轨,同时下沉水槽内向上方打出光束,通过隐喻的设计手法引发人们的追忆与回想。

清华园火车站是一段历史的见证。作为设计者,我希望人们能通过我的设计跨过时间的长河,触摸那段艰辛而辉煌的历史,感受铁路的魅力与力量。

4.所选场地的具体位置:北京市清华园火车站。

5.场地分析:

清华园车站遗址公园坐落于成府路西南鳞次栉比的楼宇间,设计面积12071平方米。长314m,宽约60m。

北侧为成府路,东侧为中关村东路,西南侧为三才堂路。

场地周边居住区及单位分布集中,主要有华清嘉园、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等。

清华园车站历经百年沧桑。它曾是京张铁路上的重要一站,同时也是1949年3月25日迎接中共中央领导人进京“赶考”第一站,是“进京赶考之路”红色地标。然而随着历史变迁,昔日地标不再雄伟,仅剩断壁残垣。

五、作品展示